八月——又称仲秋,街头有些闷热。
不同于香港快节奏的工作,在一栋货车往来的工业大厦内,香港九龙湾工业中心3楼,就在拐角处转动的风扇下,一班老师傅们正在悄无声息地“铁画金钩”。吊扇转动吹起的风、收音机里传来的声音,都让这里多了些旧日的氛围。
这就是容纳了众多广彩瓷的“粤东磁厂”(Yuet Tung China Works:以下简称“粤东”),是香港硕果仅存的一间手绘瓷器厂。
从1928年设立开始,至今已95年余,相隔近一个世纪,依然熠熠生辉。
是什么让艺术在历史中重新对接?
我们来到了这里——接收着不同国家文化的手绘广彩瓷厂——去找寻答案。
图1粤东磁厂的门口
一、广彩的起源与战争的“风化”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1700年末)解除海禁,1685年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海关,广州成了非常重要的外贸港口,由官府特许经营的大规模对外贸易洋行——十三行设立,外国来华贸易的商船随之增多。
珐琅彩料和配制技术于康熙晚期(约1720年前后)从欧洲传入广州,西洋重华瓷,在广州订货或来样加工,因而促进了广彩瓷器的生产和发展。
广州成为了广彩蓬勃发展的发源地。广彩瓷始于清代康雍之间,盛于乾隆、嘉庆年间,流传至今,成为享誉中外的瓷艺。
甲午战争后中国战败,日本瓷厂渐渐把中国瓷业逼上绝路,景德镇等瓷区的瓷厂纷纷倒闭,广彩被迫使用日产瓷胎为原料。广彩工人爱国精神高涨,打碎产品抵制日货;广彩一度从广州消失,直至1956年重回广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地纷纷号召抵制日货。当时充满爱国情怀的广彩工人把已经制好的产品集中在珠江南岸龙船岗全部打碎,轰动广州城,广彩行业停产、停工。
抗战爆发后,广彩匠师纷纷逃难,转到香港和澳门的瓷厂谋生。抗战前后的十年间,广彩业一再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战后能寻找到的技师人数不到战前的十分之一。正是因为战争期间社会动荡,不少广彩艺人流落香港、澳门,因此得以再续前缘,书写这一本关于“广彩”的故事书。
图2 港彩传奇——粤东磁厂杂志报道
二、粤东磁场的诞生与家族传承
1928年,“粤东磁厂”建厂,创始人曹侣松带领一班广州的瓷器画师来到香港,在九龙城隔坑村道开创了香港的第一家瓷器厂,当时名为“锦华隆广彩瓷厂”。
在“粤东”广彩的全盛期,手绘师傅多达三百多人,缔造了“粤东”广彩外销瓷的出口。
1947年,该厂重组并改名为“粤东磁厂”,瓷圆盘从这里开始便又一笔一笔地勾勒下去。
直至现今,“粤东”已经来到了第三代传承人——曹志雄的手中。曹志雄是“粤东”的最后一批仍在坚持手绘广彩的匠人,曹侣松是他的爷爷。
如今,“粤东”手绘广彩瓷的大师傅们工作时长已超过40年。从抗日战争期间起,“粤东”就收留了大批逃难到香港的广彩师傅及工人,曹侣松为师傅、工人们包食包住,亲如一家。
而曹志雄先生至今仍保持着爷爷流传下来的这份爱。
图3 师傅正在“铁画金钩”
三、赓续至今的港彩文化
香港彩瓷简称“港彩”,是广彩的延伸,指在香港绘画加工的彩瓷。
港彩源于广州织金彩瓷,196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经济蓬勃,对中国工艺品需求殷切,香港瓷厂纷纷成立,彩瓷工人一度超过千人。
港彩瓷器风格深受广彩的影响,画师们在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求,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港彩风格。
港彩在传统的广彩基础上做了很多创新,最大的区别是加入西方的元素以及讲究实用性。
在粤东磁厂,陈列着一批以港彩瓷器为底座的台灯,这个款式曾在西方非常热销。港彩瓷器的器物底部多带有香港装饰字样的英文款识,这也是一种独特标识。
曹志雄拿着粤东磁厂的作品书介绍道,“按照不同国家的客人要求,我们的瓷画有时候会与其它国家元素或者是一些新的元素进行融合,不过最受欢迎的还是我们中国风格以及日本风格。再到后来,我便喜欢做回以前嘉兴时期的那些优秀的广彩图案……因此我们粤东敢说把广州彩瓷逐渐发展成为香港彩瓷。”
“没有瑕疵,工整的线条,勾勒完美的图案,那都无法表现师傅工艺的野生美。”曹志雄说。
图4 曹志雄介绍粤东磁厂作品
港彩和广彩最具代表性的纹饰是“挞花头”,这和中国其他地区彩瓷有所区别。
20世纪,欧美社会流行巴洛克风格,在画中加入华丽的大团花装饰。为了迎合买方需要,港彩纷纷加入以层次感绘制的“挞花头”玫瑰花。
粤语形容声音“挞”,是毛笔拍沾到碟面上的声音,点面结合绘制,从而形成不规则的形状。
广彩图案很多都有粉红色玫瑰花蕾,外国人称为Canton Rose—广州玫瑰。广彩行内人称为花头,是用毛笔按勒,西洋红彩玫瑰花瓣,描绘花蕾出来。
绘制时,先画中间和下面的花瓣,再左边一片、右边一片依次画出来,然后再从里面勾勒花芯细节,落笔潇洒利落,每片花瓣间交接点准确,一气呵成。细细看来,每片花瓣形状和长短有变化,阴阳分明,层次丰富。
常见的广彩瓷碟中间的图案叫“翎毛”,是美丽的雀鸟或蝴蝶的羽毛翅翼,与缤纷盛放的花卉,周边围绕花框斗方,英文称——Rose in Medallion别具美趣。
还有一大特色是在图案空白的地方均填上金彩——“织金”,如华丽衣裳,绣上金线。
60年代前是用真黄金金粉,后改用德国黄金釉,是高档的瓷器特有的颜色,因此广彩的名贵在于很多颜料含有真金成份。
结合创新元素、风格与广彩进行交融,粤东磁厂使广彩百花齐放,让广彩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的欣赏,逐渐幻化成属于粤东的“港彩”。
图5 带有Canton Rose的作品
四、时代转型:广彩的兼收并蓄
传统艺术结合现代特征,才能够发展得更好。
曹叶正娇女士——曹志雄先生的太太,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她曾提到:“从2020年开始,粤东开始变得困难。那时我时常在想,我们这些作品,除了现有的这些宣传渠道之外,到底还有哪些其它方法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广彩呢?我偶然间在看展览的时候发现了礼品店这个机会,我那个时候就萌生出了这样的想法:如果我们粤东的彩瓷也能放在这里卖就好了。”
偶然的一次遇见,曹叶正娇开始了她的“广彩推广之路”。
她尝试与博物馆的领导们商量,说服了他们允许粤东磁厂在沙田博物馆里面寄卖广彩瓷作品,成功踏出了第一步。后来,中华书局和故宫博物馆也有摆放粤东磁厂的产品了。
图6 曹叶正娇女士与曹志雄先生
曹叶正娇也在积极与社会互动,寻找新的突破之法。“前一阵子,大家都过得很困难,但我还是想要去开实体展览店,试试自己去宣传和经营我们广彩的生意,丈夫并没有反对,给了我两个月的时间。”
拓展实体经营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曹叶正娇也遇到很多困难。“前两个星期都是没有顾客来光临的,那段时间我非常担心,没有客人嘛,我就只能在店里面一边画瓷画一边打发时间。”
机缘巧合之下,有人偶然间路过,看着曹叶正娇画瓷画产生了兴趣。“他问我能不能教他,正因为这一次的巧合,我想到了授课这个领域。”
从最开始的三四个人,到后面有了几十个学生,再到后来正式开设工作坊授课,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有一百多个学生跟随曹叶正娇学习手绘广彩了。其中不乏很多外国人。
图7 曹叶正娇与她的学生们
与此同时,曹叶正娇也对广彩瓷画进行了文化融合与创新。她向美国,日本以及瑞士的师傅学习瓷画,将其与中国的广彩瓷画进行交融,使广彩“中西合璧”。
历史不仅仅只停留在过去供人怀念,也存在于当下人们的生活和创新之中,连续不断地传递着背后的精神: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交流以及手工艺人的一生坚守。
曹叶正娇说到,“广彩瓷画只是颜色数量的叠加,我鼓励我的学生。从一只颜色开始学慢慢地一只一只加上去。有朝一日你也可以画出独属于你的广彩。”